全身肥胖与腹型肥胖的区别

|同仁高科北京有限公司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全身肥胖与腹型肥胖是肥胖的两种主要类型。与全身肥胖相比,腹型肥胖患者与糖尿病慢性合并症(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更为密切。尽管已有研究表明腹型肥胖与尿白蛋白相关,但腹型肥胖患者DKD风险是否高于全身肥胖患者这一问题,目前尚无相关报道。为解开谜题,我们进行了两项临床研究,研究A是一项横断面研究,研究B是为期5年的前瞻性研究。

全身肥胖与腹型肥胖的区别

研究A纳入1016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全身肥胖评估参数包括体质指数(BMI)、总体脂百分比(TBF)、脂肪体质指数(FMI),腹型肥胖评估参数包括腰围(WC)、腰高比(WHtR)、内脏脂肪组织(VAT)。该试验中,慢性肾脏疾病1、2、3~5期患者分别为470、374、172例。虽然全身肥胖参数和腹型肥胖参数的升高均可能导致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降低,但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全身肥胖参数(BMI、TBF、FMI)与DKD风险的相关性在校正VAT后消失。校正BMI后,与WC、WHtR或VAT较低者相比,上述参数中等或较高者的DKD风险更高。进行多因素校正后,WC、WHtR或VAT与DKD仍显著相关。

研究B共纳入279例基线无DKD的T2DM患者。基于全身肥胖参数BMI和腹型肥胖参数WC、WHtR、腰臀比(WHR),采用三分位数法将受试者分为低、中、高三组,以评估全身肥胖及腹型肥胖与DKD风险的相关性。6年随访后,41例患者eGFR≤60ml/min·1.73m2。通过未校正模型、WHtR校正模型及多因素校正模型,均未发现BMI与DKD的相关性。但在校正BMI后,腹型肥胖参数与DKD显著相关。

全身肥胖与腹型肥胖的区别

上述两项研究均表明,与全身肥胖相比,腹型肥胖与DKD的相关性更密切,且腹型肥胖与DKD的相关性独立于BMI及年龄、糖尿病病程、血压、血糖、药物使用等这些已知的危险因素。而广泛用于评价全身肥胖的参数BMI,在校正腹型肥胖参数后,与DKD风险无显著相关性。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推荐 最新发布

延安良世物业技术公司  广元创宝科技咨询公司  温州达邦教育发展公司  张掖必和文化国际集团  哈密科大物业技术公司  鹤壁思纳医疗服务公司  开封诺超人工智能科技公司  鄂州深百文化国际集团  呼伦贝尔江和文化有限公司  奉节县广播电视台